海南机场集团岛内三家机场暑运预计保障旅客842万人次
海南机场集团岛内三家机场暑运预计保障旅客842万人次
海南机场集团岛内三家机场暑运预计保障旅客842万人次海南(hǎinán)师范大学纪录片《蜂虎的夏天》斩获大学生电影节奖项
■ 海南日报(hǎinánrìbào)全媒体记者 张琬茜
2个人,历经18个月,完成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创作(chuàngzuò)。没有(méiyǒu)脚本,一边拍摄,一边“积攒”故事……
在前不久落幕的(de)北京(běijīng)国际电影节·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“重新发现计划”环保影响特别单元荣誉颁授活动上,由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学生创作的纪录片《蜂虎的夏天》脱颖而出,获得短片单元“SEE基金会(jījīnhuì)最具潜力创意(chuàngyì)”奖项,这也是我省高校学生首次斩获(zhǎnhuò)该奖项。
《蜂虎的(de)夏天》海报。受访者供图
这束来自热带岛屿的光影,不仅照亮了大学生电影节的舞台,更将海南“明星候鸟”——栗喉蜂虎的迁徙故事,投射到(dào)全国观众面前(miànqián)。
影片(yǐngpiān)背后蕴藏着哪些神奇(shénqí)故事?动物如何成为影片主角?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采访纪录片《蜂虎的夏天》主创人员。
从(cóng)“有想法”到“去拍摄”
在不断磨合中(zhōng)完成创作
骄阳似火的夏天,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,一群被(bèi)称为“中国最美小鸟”的栗喉蜂虎翩跹而至,筑巢繁衍,清脆悦耳(qīngcuìyuèěr)的鸟鸣声谱出动人的自然(zìrán)旋律。在纪录片《蜂虎的夏天》中,这一幕幕画面化作一帧帧影像,展现得淋漓尽致(línlíjìnzhì)。
据悉,这部纪录片由(yóu)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副院长胡凯指导(zhǐdǎo),2022级研究生刘文博、2021级研究生吴欣宇共同创作而成。该影片用影像呈现栗喉蜂虎求偶筑巢、育雏繁衍,以及初生幼鸟(yòuniǎo)在迁徙之地历经重重挑战的(de)完整过程,真实演绎了(le)自然界的生存博弈与生命礼赞。
“拍摄从2023年(nián)3月(yuè)持续到2024年8月,经历了两次栗喉蜂虎迁徙至海口。完成繁衍后南迁的完整过程。”刘文博介绍。
为何将镜头瞄准栗喉蜂虎(fēnghǔ)?这源于一次偶然的结缘。
2020年,刘文博在负责一个野生动物影像(yǐngxiàng)展的筹备工作时了解到,每年夏天,栗喉蜂虎都(dōu)会迁徙到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蜂虎保护小区进行繁殖,这让他萌生了拍摄“中国最美小鸟”的想法(xiǎngfǎ)。但后来囿于工作的琐碎(suǒsuì),始终未能付诸实践。
2023年初,来到海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的刘文博,在有(yǒu)了一些可自由支配的创作时间(shíjiān)后,决定将这一拍摄想法重新提(tí)上(shàng)日程。“吴欣宇是我的同门学姐,当时她正面临毕业作品的题材选择。听了我的设想后,她很有兴趣,我们(wǒmen)便一拍即合。”刘文博说。于是,两人前往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,向(xiàng)该所所长卢刚等专业人士请教选题拍摄的可行性。
然而,要完成一部野生动物题材(tícái)的自然(zìrán)纪录片,对于仅(jǐn)有两个人的核心创作团队而言(éryán),并非一件易事。因此,从前期学习大量生态科学知识,到野外蹲点拍摄,再到后期编辑制作,刘文博和吴欣宇始终相互配合,并形成长期的默契和信任。
人与大自然之间的(de)(de)磨合也尤为重要(yóuwèizhòngyào)。由于在野外拍摄,长时间的暴晒和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。但拍摄时间久了,两人也逐渐找到了与大自然相处的方式——即使是在户外高温的环境中,也能敏锐捕捉到风的清凉;望着(zhe)满眼绿色,内心焦躁的心情也能平复下来;能够辨别每一种(yīzhǒng)鸟的叫声……“我们(wǒmen)开始享受在大自然中工作的快乐。”刘文博说。
刘文博(liúwénbó)在拍摄中。受访者供图
从“计划内”到(dào)“意料外”
让动物成为(chéngwéi)真正的主角
在(zài)影片创作之初,主创人员计划以动物保护为(wèi)线索展开故事,因为人类行为相对可控可拍。然而,就在第一次拍摄时(shí),一个“意外”从天而降。
“当时,我们跟着湿地研究所的(de)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来到蜂虎保护小区进行‘声诱’,希望通过播放(bōfàng)蜂虎的鸣叫声来吸引它们前来筑巢。”刘文博告诉记者,然而“声诱”不仅没(méi)把蜂虎引来,还引来了蜂虎的天敌“褐耳鹰”。
随着拍摄的深入,这样“意料之外”的场景不断涌现。比如,“竞争对手”白胸翡翠窥探蜂虎巢穴(cháoxué)的惊险一幕,蜂虎求偶时(shí)雄性蜂虎被拒绝的有趣场面,还有小蜂(xiǎofēng)虎出巢时的一波三折……
“拍摄进行到4个月时,我们将素材进行了一次梳理,发现即使只将镜头(jìngtóu)聚焦蜂虎,也有(yǒu)许多故事可讲。”刘文博表示,也是从那时起意识到,与其(yǔqí)按照传统“套路”去(qù)拍摄一个生态保护的(de)“宏大叙事”,不如通过影像去完成一次更加微观的物种观察,让观众对栗喉蜂虎有更深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寄托,从而加入到对鸟类的保护实践中。
于是在最终的成片(chéngpiàn)中,蜂虎和其他物种成了绝对的“主角”,人类只是“友情客串(kèchuàn)”。没有脚本,没有预设,故事在一帧(yīzhēn)帧影像素材的堆叠中诞生。
“我们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和观念,也随着拍摄得到完善和修正。”刘文博说,拍摄时他们曾考虑使用无人机,从高空拍摄鸟类(niǎolèi)栖息地,以期(yǐqī)拍出类似BBC、《探索发现》节目中鸟群飞越水面的奇观镜头。然而(ránér),专家告知他们,无人机会对野生鸟类造成(zàochéng)极大干扰,繁殖期的鸟类感受到威胁后还可能弃巢而去(qù)。
“一个几秒钟的(de)精彩画面,给鸟类带来的可能是无法弥补的灾难。”最终,刘文博和吴欣宇放弃使用无人机,并根据鸟类的习性调整拍摄手法(shǒufǎ),比如不靠近鸟类的营巢地(dì),不惊扰、投喂鸟类等。
从“主动拍”到“等它来(lái)”
在漫长(màncháng)等待中迎来惊喜
在长达18个月的拍摄中,由于野外拍摄的种种限制,以及尽量避免人工干预,拍摄者能做的往往只有一件(yījiàn)事——等待(děngdài)。
刘文博介绍,影片中有一段(yīduàn)蜂虎雏鸟第一次飞出巢穴的完整画面,历经(lìjīng)4天拍摄而成。
当时,他们发现洞穴中(zhōng)的小蜂虎(hǔ)已经羽翼丰满,便每天在隐蔽处架设好机器等待。从天亮到天黑,两人轮流蹲守(dūnshǒu)在摄影机前,并通过取景器观察小蜂虎的一举一动。
“有好几次小蜂虎跃跃欲试,最终却(què)又(yòu)都回到了洞穴中。它们的(de)父母也只能不知疲倦地向洞中喂食。我们戏言,这像极了现实中的‘啃老族’。”刘文博笑称。
就这样,持续等待(děngdài)了(le)3天后,小蜂虎终于在第4天清晨鼓足勇气飞出巢穴。“当时(dāngshí)我们刚架好机器,就捕捉到了这一珍贵画面。那只小蜂虎似乎也在等待我们,一起见证它勇敢离开家的那一刻。”吴欣宇(wúxīnyǔ)说。
吴欣宇在(zài)拍摄中。受访者供图
影片中最唯美的部分,当数小蜂虎洗“沙浴”的场景。夕阳下,小蜂虎们(hǔmen)在沙地中摩擦翻滚(fāngǔn)、憨态可掬。
“我们从(cóng)澄迈花场湾自然保护区的姚伟(yáowěi)老师那儿得知,刚出生的小蜂虎会(hǔhuì)在傍晚一处观察点前洗沙浴,于是便立即驱车从海口赶往澄迈。”刘文博说,遗憾的是,那天小蜂虎们并没有来。
第二天,小蜂虎们姗姗来迟,但天色已晚,只能在夜色中用肉眼观察;到了第三天,小蜂虎们如约而至、夕阳正好,岂料在开机(kāijī)的(de)一瞬间,几位(jǐwèi)赶海而归的渔人经过,惊飞蜂虎一片,依旧空手而归。
就在两人决定放弃时,保护区护林员给予他们一(yī)丝希望:“晚上涨潮的时间会推后(tuīhòu)一小时,赶海的人也会延后返回,不会有人惊扰小蜂虎,再来一次,一定(yídìng)能拍得到。”果不其然,到了第四天,两人如愿拍下理想(lǐxiǎng)画面。
类似这样的(de)故事还有很多,长期的坚守最终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。“比起一旁浩浩荡荡(hàohàodàngdàng)的领奖阵容,我们虽然人少,却(què)通过一年(yīnián)多的倾力创作,和他们站在了同样的舞台上。”刘文博说,接过奖状的那一刻,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在胡凯看来,野生动物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不再(bùzài)只有专业团队才能完成,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(zēngqiáng)和技术门槛的降低,低成本(dīchéngběn)、非专业的团队也可以进行创作,希望(xīwàng)海南高校学生创作者(chuàngzuòzhě)能够踊跃参与。同时,创作题材也无须拘泥于对自然秘境的展现,身边的生态物种同样值得记录。
“我想,‘最具潜力创意奖’的(de)‘潜力’不仅属于纪录片(jìlùpiàn)《蜂虎的夏天》,它更属于未来更多参与其中的生态(shēngtài)影像创作者。”刘文博说,接下来他将立足于湿地生境继续展开(zhǎnkāi)创作,“除了鸟类,我开始观察和拍摄蜻蜓的世界,这又为我打开了一扇微观世界的大门。”

海南(hǎinán)师范大学纪录片《蜂虎的夏天》斩获大学生电影节奖项
■ 海南日报(hǎinánrìbào)全媒体记者 张琬茜
2个人,历经18个月,完成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创作(chuàngzuò)。没有(méiyǒu)脚本,一边拍摄,一边“积攒”故事……
在前不久落幕的(de)北京(běijīng)国际电影节·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“重新发现计划”环保影响特别单元荣誉颁授活动上,由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学生创作的纪录片《蜂虎的夏天》脱颖而出,获得短片单元“SEE基金会(jījīnhuì)最具潜力创意(chuàngyì)”奖项,这也是我省高校学生首次斩获(zhǎnhuò)该奖项。

《蜂虎的(de)夏天》海报。受访者供图
这束来自热带岛屿的光影,不仅照亮了大学生电影节的舞台,更将海南“明星候鸟”——栗喉蜂虎的迁徙故事,投射到(dào)全国观众面前(miànqián)。
影片(yǐngpiān)背后蕴藏着哪些神奇(shénqí)故事?动物如何成为影片主角?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采访纪录片《蜂虎的夏天》主创人员。
从(cóng)“有想法”到“去拍摄”
在不断磨合中(zhōng)完成创作
骄阳似火的夏天,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,一群被(bèi)称为“中国最美小鸟”的栗喉蜂虎翩跹而至,筑巢繁衍,清脆悦耳(qīngcuìyuèěr)的鸟鸣声谱出动人的自然(zìrán)旋律。在纪录片《蜂虎的夏天》中,这一幕幕画面化作一帧帧影像,展现得淋漓尽致(línlíjìnzhì)。
据悉,这部纪录片由(yóu)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副院长胡凯指导(zhǐdǎo),2022级研究生刘文博、2021级研究生吴欣宇共同创作而成。该影片用影像呈现栗喉蜂虎求偶筑巢、育雏繁衍,以及初生幼鸟(yòuniǎo)在迁徙之地历经重重挑战的(de)完整过程,真实演绎了(le)自然界的生存博弈与生命礼赞。
“拍摄从2023年(nián)3月(yuè)持续到2024年8月,经历了两次栗喉蜂虎迁徙至海口。完成繁衍后南迁的完整过程。”刘文博介绍。
为何将镜头瞄准栗喉蜂虎(fēnghǔ)?这源于一次偶然的结缘。
2020年,刘文博在负责一个野生动物影像(yǐngxiàng)展的筹备工作时了解到,每年夏天,栗喉蜂虎都(dōu)会迁徙到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蜂虎保护小区进行繁殖,这让他萌生了拍摄“中国最美小鸟”的想法(xiǎngfǎ)。但后来囿于工作的琐碎(suǒsuì),始终未能付诸实践。
2023年初,来到海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的刘文博,在有(yǒu)了一些可自由支配的创作时间(shíjiān)后,决定将这一拍摄想法重新提(tí)上(shàng)日程。“吴欣宇是我的同门学姐,当时她正面临毕业作品的题材选择。听了我的设想后,她很有兴趣,我们(wǒmen)便一拍即合。”刘文博说。于是,两人前往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,向(xiàng)该所所长卢刚等专业人士请教选题拍摄的可行性。
然而,要完成一部野生动物题材(tícái)的自然(zìrán)纪录片,对于仅(jǐn)有两个人的核心创作团队而言(éryán),并非一件易事。因此,从前期学习大量生态科学知识,到野外蹲点拍摄,再到后期编辑制作,刘文博和吴欣宇始终相互配合,并形成长期的默契和信任。
人与大自然之间的(de)(de)磨合也尤为重要(yóuwèizhòngyào)。由于在野外拍摄,长时间的暴晒和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。但拍摄时间久了,两人也逐渐找到了与大自然相处的方式——即使是在户外高温的环境中,也能敏锐捕捉到风的清凉;望着(zhe)满眼绿色,内心焦躁的心情也能平复下来;能够辨别每一种(yīzhǒng)鸟的叫声……“我们(wǒmen)开始享受在大自然中工作的快乐。”刘文博说。

刘文博(liúwénbó)在拍摄中。受访者供图
从“计划内”到(dào)“意料外”
让动物成为(chéngwéi)真正的主角
在(zài)影片创作之初,主创人员计划以动物保护为(wèi)线索展开故事,因为人类行为相对可控可拍。然而,就在第一次拍摄时(shí),一个“意外”从天而降。
“当时,我们跟着湿地研究所的(de)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来到蜂虎保护小区进行‘声诱’,希望通过播放(bōfàng)蜂虎的鸣叫声来吸引它们前来筑巢。”刘文博告诉记者,然而“声诱”不仅没(méi)把蜂虎引来,还引来了蜂虎的天敌“褐耳鹰”。
随着拍摄的深入,这样“意料之外”的场景不断涌现。比如,“竞争对手”白胸翡翠窥探蜂虎巢穴(cháoxué)的惊险一幕,蜂虎求偶时(shí)雄性蜂虎被拒绝的有趣场面,还有小蜂(xiǎofēng)虎出巢时的一波三折……
“拍摄进行到4个月时,我们将素材进行了一次梳理,发现即使只将镜头(jìngtóu)聚焦蜂虎,也有(yǒu)许多故事可讲。”刘文博表示,也是从那时起意识到,与其(yǔqí)按照传统“套路”去(qù)拍摄一个生态保护的(de)“宏大叙事”,不如通过影像去完成一次更加微观的物种观察,让观众对栗喉蜂虎有更深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寄托,从而加入到对鸟类的保护实践中。
于是在最终的成片(chéngpiàn)中,蜂虎和其他物种成了绝对的“主角”,人类只是“友情客串(kèchuàn)”。没有脚本,没有预设,故事在一帧(yīzhēn)帧影像素材的堆叠中诞生。
“我们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和观念,也随着拍摄得到完善和修正。”刘文博说,拍摄时他们曾考虑使用无人机,从高空拍摄鸟类(niǎolèi)栖息地,以期(yǐqī)拍出类似BBC、《探索发现》节目中鸟群飞越水面的奇观镜头。然而(ránér),专家告知他们,无人机会对野生鸟类造成(zàochéng)极大干扰,繁殖期的鸟类感受到威胁后还可能弃巢而去(qù)。
“一个几秒钟的(de)精彩画面,给鸟类带来的可能是无法弥补的灾难。”最终,刘文博和吴欣宇放弃使用无人机,并根据鸟类的习性调整拍摄手法(shǒufǎ),比如不靠近鸟类的营巢地(dì),不惊扰、投喂鸟类等。
从“主动拍”到“等它来(lái)”
在漫长(màncháng)等待中迎来惊喜
在长达18个月的拍摄中,由于野外拍摄的种种限制,以及尽量避免人工干预,拍摄者能做的往往只有一件(yījiàn)事——等待(děngdài)。
刘文博介绍,影片中有一段(yīduàn)蜂虎雏鸟第一次飞出巢穴的完整画面,历经(lìjīng)4天拍摄而成。
当时,他们发现洞穴中(zhōng)的小蜂虎(hǔ)已经羽翼丰满,便每天在隐蔽处架设好机器等待。从天亮到天黑,两人轮流蹲守(dūnshǒu)在摄影机前,并通过取景器观察小蜂虎的一举一动。
“有好几次小蜂虎跃跃欲试,最终却(què)又(yòu)都回到了洞穴中。它们的(de)父母也只能不知疲倦地向洞中喂食。我们戏言,这像极了现实中的‘啃老族’。”刘文博笑称。
就这样,持续等待(děngdài)了(le)3天后,小蜂虎终于在第4天清晨鼓足勇气飞出巢穴。“当时(dāngshí)我们刚架好机器,就捕捉到了这一珍贵画面。那只小蜂虎似乎也在等待我们,一起见证它勇敢离开家的那一刻。”吴欣宇(wúxīnyǔ)说。

吴欣宇在(zài)拍摄中。受访者供图
影片中最唯美的部分,当数小蜂虎洗“沙浴”的场景。夕阳下,小蜂虎们(hǔmen)在沙地中摩擦翻滚(fāngǔn)、憨态可掬。
“我们从(cóng)澄迈花场湾自然保护区的姚伟(yáowěi)老师那儿得知,刚出生的小蜂虎会(hǔhuì)在傍晚一处观察点前洗沙浴,于是便立即驱车从海口赶往澄迈。”刘文博说,遗憾的是,那天小蜂虎们并没有来。
第二天,小蜂虎们姗姗来迟,但天色已晚,只能在夜色中用肉眼观察;到了第三天,小蜂虎们如约而至、夕阳正好,岂料在开机(kāijī)的(de)一瞬间,几位(jǐwèi)赶海而归的渔人经过,惊飞蜂虎一片,依旧空手而归。
就在两人决定放弃时,保护区护林员给予他们一(yī)丝希望:“晚上涨潮的时间会推后(tuīhòu)一小时,赶海的人也会延后返回,不会有人惊扰小蜂虎,再来一次,一定(yídìng)能拍得到。”果不其然,到了第四天,两人如愿拍下理想(lǐxiǎng)画面。
类似这样的(de)故事还有很多,长期的坚守最终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。“比起一旁浩浩荡荡(hàohàodàngdàng)的领奖阵容,我们虽然人少,却(què)通过一年(yīnián)多的倾力创作,和他们站在了同样的舞台上。”刘文博说,接过奖状的那一刻,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在胡凯看来,野生动物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不再(bùzài)只有专业团队才能完成,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(zēngqiáng)和技术门槛的降低,低成本(dīchéngběn)、非专业的团队也可以进行创作,希望(xīwàng)海南高校学生创作者(chuàngzuòzhě)能够踊跃参与。同时,创作题材也无须拘泥于对自然秘境的展现,身边的生态物种同样值得记录。
“我想,‘最具潜力创意奖’的(de)‘潜力’不仅属于纪录片(jìlùpiàn)《蜂虎的夏天》,它更属于未来更多参与其中的生态(shēngtài)影像创作者。”刘文博说,接下来他将立足于湿地生境继续展开(zhǎnkāi)创作,“除了鸟类,我开始观察和拍摄蜻蜓的世界,这又为我打开了一扇微观世界的大门。”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